智能體,讓產與教“零距離”對接
- 光明日報
- 2025-07-25 09:35:24
這個智能體將家庭藥師工作任務、用戶習慣、教學知識整合進智能程序,“能問答、更懂你”,實現了學習場景與工作場景的高度重合。讓學生既能在技術服務過程中磨煉技能,又能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做好服務。
智能體為何如此“能干”?原因在于它是連接大語言模型與外界復雜環境的橋梁——利用大模型的算力基礎,精準理解不同用戶需求,主動規劃目標、制定決策、執行任務。如果說大模型是發電站,智能體就像家用電器,電力的作用只有通過各式各樣的電器才能充分體現。同理,幾乎所有領域都需要適配的大量智能體。
而這個智能體還能將產業和教育聯系起來,能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職業教育橫跨產教兩界,產與教兩個實體分處不同行業、不同場所,主體多樣、關系復雜。這種特性容易導致人才供求信息不暢、教學實施與崗位要求脫節等問題。在職教領域搭建若干智能體,能夠把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學校師生與企業師傅、工作任務與用戶需求集于一處。可以預見,隨著產教融合類、實訓類、伴學類等職業教育智能體大量涌現,它們將打破傳統的產教物理空間限制,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水平。
利用智能體,職業教育場域中的主體關系得以重塑。大模型變為師生“分身”,以智能代理的方式時刻與師生協同教學。一方面,教師由技術傳授者轉變為方法引導者,實現課內課外隨時“現場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從技術接受者變為技術選擇者,得以更大限度地實現參與式學習、個性化成長。可以想象,某個周日清晨的公園里,一名學生對著手機比畫手勢——他正與學校教師、企業師傅、世界各地的本專業同學共同學習。智能體引導他進入虛擬工位,針對自身技能短板進行主動訓練。在這樣的教育形態中,學習主體也從固定時空的個體,擴展為泛在時空的共同體。如同孫悟空拔下毫毛,捻訣念咒,便能召喚出無數個數字分身即時出現在任意空間,從而實現隨時隨地的場景化教學。
依托智能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得以順利升級。以家庭藥師智能體為例,傳統的“藥師—用戶”關系轉變為虛實結合的人機關系,要求學生同時掌握藥理藥性知識及人工智能技術。投喂語料庫、創建工作流、設計提示詞等操作既依賴扎實的藥理知識,又須深刻理解用戶需求、日常語言與行為習慣。學生既要有專精技術,又需具備知識遷移能力,才能適應不同類型家庭用藥需求。在應用與運維方面,識別規避“AI幻覺”、指導用戶應用、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等任務,同樣要求學生兼具人機協作意識與批判性思維。
借助智能體,職業教育技術服務實現了集約化、即時化、共享化。長期以來,企業的技術難題難以被學校教師充分了解,學校教師的技術知識也難以高效引入企業,導致企業面臨“待解決問題的技術投入不足,已解決問題的重復投入過多”困境。通過鏈接校企兩端的智能體,分散的技術知識可集中于一個智能程序。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協同合作,各類人才與智能體人機協同,多主體與復雜的企業生產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極大提升了技術服務的水平與效率。例如,某高職院校搭建的“鋼軌探傷AI智能體”,已提供裂紋修復工藝優化等200多項技術解決方案,支持全國鐵路企業智能檢索應用,累計服務鋼軌探傷等工種的工人達5萬余人。
誠然,職教智能體展示了AI賦能職業教育的新圖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譬如,職業院校分散投入、多頭建設容易引起同質化,師生無序使用會導致技術倫理危機,過度依賴會誘發“失智”等。因此,呼吁相關部門加強職教智能體統籌規劃,布局建設立體化、多層次的職教智能體矩陣;盡快研制職教智能體使用規范,明確應用場景、邊界以及違規使用的懲罰措施;廣泛開展職教智能體建設與應用的課程教學、教師培訓,提升師生駕馭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
- 智能體,讓產與教“零距離”對接2025-07-25
- 智能體,讓產與教“零距離”對接2025-07-25
- 我科學家實現高效體細胞克隆2025-07-25
- 把好駕駛自動化的倫理“方向盤”2025-07-25
- 科學與健康|以光為“尺”探索物質微觀結構2025-07-25
- 上半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同比增長16.4%2025-07-25
-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數字經濟2025-07-25
- 上半年我國實施汽車召回超528萬輛2025-07-25
- 電動自行車新國標9月實施 四部門部署提升2025-07-25
- 低空經濟升維:從技術突破到生態繁榮2025-07-25
- “新舟”60民用搜救機完成首飛2025-07-25
- 全國超12億人可刷碼刷臉進行醫保結算2025-07-25
- 近200名垂釣愛好者競技呼瑪盡覽界江美景2025-07-24
- 今年第9號臺風“羅莎”生成 未來對我國近2025-07-24
- 湖南懷化無物業老小區“自管鑰匙”蝶變幸福2025-07-24
- 國門高鐵站憑祥東站站房建設完成 預計今年2025-07-24
- 2025年廣東知識產權國際研習營在廣州結業2025-07-24
- 贛江觀瀾:科技“賦”農 種稻何以有道?2025-07-24
- 2025HOTELEX中國國際中餐烹飪錦標賽在成都舉行2025-07-24
- (鄉村行·看振興)吉林G331國道串珠成鏈:2025-07-24
- 河北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大部分地區將迎2025-07-24
- 北京將立法保障“老有所養”2025-07-24
- 青海多地將出現大雨或暴雨天氣 引發次生災2025-07-24
- @家長 帶娃出行,這份防走失指南請收好2025-07-24
- 華文媒體四川達州探尋巴文化之源2025-07-24
- “藝術”也能不同?河北秦皇島“文藝范兒”2025-07-24
- “三臺共舞”上演 臺風“范斯高”逼近浙江2025-07-24
- 水潤拉薩城 千年古城“煥新”2025-07-24
- “靈動江河·山宗水源之大美青海”網絡主題2025-07-24
- 湖北十堰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香果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