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里的海德格爾”離開了工廠
- 農民日報
- 2023-07-11 10:04:16
“即便不讀哲學了,也應該讀點別的書。如果單純就是打工賺錢的話,我的個體本身就太缺乏價值了。”
(資料圖)
陳直。
“陳直”是一個化名。
2021年11月,一篇關于農民工陳直在艱苦工作之余研究和翻譯西方哲學的報道,讓他一時獲得了大量關注。因為想出版自己翻譯的理查德·波爾特的哲學專著《海德格爾導論》,他在某社交網站發帖詢問哲學著作是否有出版可能,因為其農民工的身份,從而引發了一場關于農民工和哲學的討論。有媒體稱他為“工廠里的海德格爾”,討論著農民工身份與讀哲學二者的聯系。
再后來,出現了有關對他家庭生活的質疑,有些網友罵他只顧自己讀書,忽視妻子與家庭責任,陳直試圖解釋,也做過道歉。時至今日,關注熱潮散去,陳直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所以對于我的約訪,他感到很意外,覺得已經沒有什么可講,那段被眾人關注、討論的經歷就像是一段“奇幻旅行”,但他依然很感謝媒體對他的報道切實改善了他的處境。
被報道和關注后,他收到了河北一所高校的面試邀約,從廈門來到石家莊,這所高校為他提供了一份校刊編輯的工作;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出版他翻譯的《海德格爾導論》,并已經預付了部分稿費。
“工廠里的海德格爾”不再需要輾轉多地打零工了,他離開了工廠。
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專心閱讀的陳直告訴我,目前他正在學習寫專業的哲學論文,并已經向多個大學學報和核心期刊投稿。
生活正在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01
退學與口吃
除了幾個孩子在家長的看護下沿著河流追著看魚,南高基公園里并沒有多少人。也許是這個公園太偏了,站在北門向外望去,隔著道路就是大片大片的農地。路上沒有多少小汽車經過,倒是時不時有大貨車轟鳴而過,卷起一陣塵土。在這里,有一種到了城市邊緣的感覺。
在約采訪時,陳直沒有接受與我在學校見面的建議,而是詢問是否可以在附近的公園。站在北門等待,我猜想他到底長什么樣子呢?因為雖然之前曾經被熱烈地報道過,卻沒有看到一張他本人的照片,他的名字“陳直”也只是一個化名。他似乎不愿意過多暴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大概是一個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的人吧?”我想。
中等個子和身材,穿著黑色上衣、牛仔褲、運動鞋,戴一副黑框眼鏡,和我們在大街上看到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的裝扮。微笑、鞠躬,隔得還有點遠,他就非常禮貌地打招呼。走近了,發現30歲出頭的他,前額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不過,這似乎也沒什么,這個時代,因為腦力勞動多,少年白頭也常見。這是我對他的初印象。
他是騎著妻子用于日常上下班的電瓶車過來的。2021年年底,他來到石家莊后,妻子也從打工的廈門跟著過來了,現在在一家超市的倉庫工作。二人住在學校的家屬院。
我們找了一個涼亭坐下來慢慢聊。他從不主動問我任何問題,只回答,而且非常簡短,甚至經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而陷入靜默中,最后不了了之。
“我從不和人閑聊,我不會。”因為感覺沒能很好地回答我的問題,他顯得很不好意思,“我其實有口吃。”
關于他口吃的事情,我是知道的,他的口吃與被退學和之后艱難的打工經歷有關。但現在,我并沒有聽出來。雖然他顯得沉默寡言,但話還是說得很順暢。他告訴我:“這兩年好多了。”
關于他口吃的緣由,我是從他的自述中看到的。2010年,因為一心讀哲學書籍,陳直的多門科目考試成績不及格,甚至有時都沒有參加考試,他被大學勸退了。
退學后只有高中學歷的陳直只能按照從小就聽聞的農民在城市打工的方式去找工作,“就是去找那些工廠的工作。”他在農村讀小學、初中的不少同學就是用這種方式在城市中工作的。“我退學后,馬上想到的也是這種工作。”
他主要通過“勞務中介”“職業介紹所”找工作。陳直清楚地記得,找第一個工作時,那個中介的老板當眾侮辱他為“傻子”,“我確實看起來是比較‘傻’的那種人,‘不靈活’‘不機靈’。”那個老板后來讓他去了浙江諸暨市的一個服裝廠。
在諸暨市的服裝廠,陳直覺得自己確實表現得比較“傻”,當其他同批去的人都學會了如何做衣服時,他卻依然不會,而且還“笨手笨腳”。最終他被辭退了,在那里干了1個月左右,最后只拿到500塊錢。
被辭退后,他再次被介紹進入一個制作方便面桶的工廠,但是在那里他也很快被辭退了,因為在晚上加班時接了一個電話。陳直沒有為自己辯護,更沒有求情,他說他那時,并且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沒有用勞動法維護自己利益的意識。在這個廠干了半個月左右,最后拿了不到400塊錢。
離開后,他又去了一個快遞中轉站,那里一般晚上干活,就是分揀不同的快遞,然后把這些快遞裝上車。直到現在,陳直還是認為這個快遞中轉站的住宿與伙食應該是他在這么多年打工生涯中遇到的最差的那種。住宿是一個10多個人的房間,很多是中年人,他那時作為一個20歲的小伙子非常少見。吃飯是用自己個人的碗去打那種大鍋飯菜。
陳直曾經打工的一家工廠。
陳直回憶,似乎就是在這個時期,大概2010年年末或2011年年初,他發現自己變得口吃了,而且在以后的時間里變得越來越嚴重。在這之前,他沒有口吃的現象。這種嚴重口吃的現象,幾乎任何一句話都無法流暢說出來的情況,持續了很多年,直到2020年的七八月份才稍微緩解。2021年以來,他的口吃現象進一步得到緩解,不過并沒有徹底消失。陳直告訴我,即便現在,有時著急了,或者說得多了,還會有口吃的現象。也就是大約有10年時間里,他是嚴重口吃地在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
這種嚴重口吃現象也讓他在社會中遭受了非常多的困境。去工廠打工,入職時也會有些面試,這就需要說話,但他卻嚴重口吃,于是,經常會被拒絕。有時候他連最底層的工作都無法獲得,這又進一步導致了他的困難處境,比如不敢接打電話。嚴重的口吃不僅讓他在社會工作與生活中吃盡了苦頭,也遭受到了更多的嘲笑,加劇了他原本就內向、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02
一環扣一環的人生
在外人看來,大學被退學是陳直人生的關鍵轉折點,如果他正常畢業、正常找工作,說不準之后就不會吃那么多的苦頭。但在與他之后的聊天中,我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的,直至形成后來的局面。
陳直說他之所以讀哲學是因為在學數學時,覺得很多數學問題根本上是哲學問題;而之所以選擇數學專業,是因為他性格內向、不喜歡和人交流,“數學是一個不需要和人交流、合作,自己就可以做好的專業”;而不喜歡和人交流,則是因為成長經歷。
“至少有十多年的創傷經歷吧。從小我父母關系就不好,我受到的創傷主要是我父親,他有暴力傾向……也不能經常打吧,言辭上的,語言暴力。”
陳直1990年出生于江西贛南山區的一個農村,關于家鄉,他說“那是個‘山窮水盡’的地方,小時候,除了少數稍微富有的人,絕大多數都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態之中。”
陳直的老家鄉村。
他在村里讀的小學,由于家庭貧困,時常會欠學雜費。為此他經常受到老師以及校長的公開“催債”。“有一次,早上‘升國旗’后,校長在全校人面前通知我的學費還未交,讓我盡快催促我家長交錢。”
讀小學五年級時,他去鄉里的中心學校讀書。由于已經在村里的小學因欠學費而受到當眾“催債”,這讓陳直感到羞辱,因此他哀求那個不搭理他的、總是罵他的父親,在鄉里讀書不要再欠學費了。“我擔心校長會面對更多的人來公開向我‘催債’,讓我受到更多的羞辱。”
在陳直的講述中,他多次用到了一個形容——“那個不搭理我的、總是罵我的父親”。
如果考試不好,父親會破口大罵,至于罵的內容是什么,陳直記不得了,但是他總是會在這種大罵中感到強烈的恐懼與害怕。如果考得還好,父親就不會說什么,把成績單還給他,他就知道可以不被大罵了。“如果他心情不好,看見我就想罵,也許也還會罵我。”
陳直回憶,大概也就是在這個時期,10歲左右,他首次自發地觸及到了與“哲學”有關的問題。“我在某個下午前往學校途中,突然想到‘死亡意味著什么’這樣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源于驚奇’,或許亞里士多德的‘驚奇’是來自于作為有閑階層的他在閑暇時候的某些驚奇,比如驚奇為什么鳥會飛,但是我在那時的‘驚奇’更多是來自于焦慮、不安、惶恐,我在想,如果生命或者活著對我來說是那么的殘酷與無情,那么死亡又意味著什么,生命又意味著什么?我不知道那時我是否想過自殺,即便想過,也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所以這就是他之后為什么會一直要尋找自身存在價值的原因?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無意義的?”我在心里默默揣度。
“我父親那個人,覺得自己比誰都優秀吧,甚至他會跟我比身高,他說他比我高,明明我更高。他就是覺得我什么都不行吧,總是貶低我。比如我白天洗頭,他就罵我神經病,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罵我。”
“不說太多細節吧,我不太想回憶這些……”
我也覺得不能再繼續回憶了,于是問了個問題作為結尾:“現在和父親關系怎么樣?”
“我不知道,我們好多年沒有說過話了,我不知道他現在在哪里。”他回答得很淡然。
我們安靜地坐了好一陣子。
公園里的風越來越大,讓坐在背陰處的我們感到有點涼,于是我提議,起來走一走。
03
不是來這里專門打工的
我們沿著公園的林蔭小路散步,心情似乎變得稍微輕快了些。“說說你讀哲學的事兒唄,最近在讀什么書?”我重啟話題。
“還是海德格爾的書。”他笑了笑,“還是覺得只有海德格爾能夠解答我的疑問,只有他才是研究最本質的存在。”
“我大體認同海德格爾對于人之本質的洞見,他說人是存在的一片林中空地。”
“‘存在’是奇跡的奇跡,是最為神秘的東西,是沒有任何理由的發生,但是這個最為神秘的東西在人中就展開了,在人中揭示出來了。”
“海德格爾認為,情緒和對情緒的自身意識只有在世界及其事物和我們自身已經對我們敞開時,才是可能的,否則任何神經系統的運作都不能產生感覺、情緒等等,只能是單純的物理和化學反應。”
……
說起海德格爾,他變得興奮起來,很多專業的詞匯開始出現。我問他為什么會對哲學感興趣?
陳直說,2008年,他去了一個二本學校讀數學系,本打算以數學為未來的事業方向,因為他喜歡華羅庚。但僅僅2個月之后,他就開始產生了偏離。起初他是思考數學基礎的一些問題,比如自然數的本質是什么,微積分中極限的本質是什么,加法、乘法等等這些運算的本質是什么……他了解到這些問題屬于數學基礎問題,從而就去找了些集合論、數理邏輯這樣的書看。
同時,他也開始對心理學的一些問題,比如意識是什么,感覺、感知是什么,言語是什么……這些問題感到困惑,因此他又去找了心理學、語言學的書看。
最終,他轉向了哲學。“我感覺到所有的問題最終還是哲學的問題,不是語言學、數學、心理學的問題,轉向哲學后,我就不再關注具體的心理學、語言學這些學科了。”
陳直記得他看的第一本哲學書是由香港浸會大學哲學教授龐思奮寫的《哲學之樹:西方哲學基礎教程》。在這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在圖書館讀哲學書,并越來越對被要求上的課程感到“不耐煩”與“無興趣”,最終他幾乎完全放棄了所有大學課程的學習。他說,在那一年多自學哲學的時間里,他主要讀20世紀以前的哲學家,比如黑格爾、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費希特、叔本華等等。
至于其他一些事情,比如學校的日常活動,因為從小就是性格內向的人,他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活動,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與同學的關系也比較生疏。尤其當他專注于哲學后,就更少與人接觸,“每天早上起來后就一個人去圖書館,然后晚上回到宿舍。我都感覺我已經不是那個學校的學生了。”
陳直說這段時間對哲學的閱讀讓他有了一種驚喜的全新的經驗,但在客觀上也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加遠離當時的周圍世界。直到后來被退學后他前往各地工廠打工,也是只要掙夠能維持基本生活的錢就行,他想要的是繼續哲學上的閱讀與思考。
在最開始的幾個工作中,陳直一直帶著一個裝了很多書的大旅行箱,主要是數學書與哲學書。他回憶,那時他還不太在意別人發現他讀這些書,甚至會當眾拿出書來看。但后來,為了不被別人笑話,“我竭力隱藏我自己的閱讀。”
2011年陳直前往北京打工。去北京的關鍵原因就是希望能夠去國家圖書館,因為他在網上查到國家圖書館是中國最大的圖書館。“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我不會去北京,那里冬天冷,我從小就怕冷。”
一開始,他在北京通州一個組裝電腦的工廠工作。雖然需要整天站著上班,但工資比前面幾個工作高不少,第一個月拿了接近3000塊錢,并且住宿與伙食條件也都明顯好很多。盡管如此,他還是在工作了不到兩個月后決定離職,因為他來北京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好的閱讀條件,不是來這里專門打工掙錢的,在廠里打工除了每天工作時間長,周末也許都不能放假,最多放一天假,他感到自己的時間太少。
從這個工廠離職后,陳直看到北京有不少“日結”的工作,因此打算自己租個房以“日結工”來生存,這樣可以獲得更多時間閱讀。他那時做的“日結工”在印刷廠,每天的工資只有七八十元左右。租住在通州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里,一個月房租三四百塊錢。他通常每個月工作10多天,一個月賺到差不多1000塊錢,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生存。
在做“日結工”的這段時間,陳直在國家圖書館閱讀了更多的書。讀了人類學的著作,尤其是結構主義人類學的著作,也讀了更多現象學,比如胡塞爾、舍勒、海德格爾等的著作。在那段時間,他也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由于海德格爾的中譯本《存在與時間》閱讀太困難,他幾乎難以進入其中,即便硬著頭皮去讀也無法理解,因此他就想是不是中譯本本身的語言阻礙了理解,因此他嘗試對照著英譯本來讀哲學書籍。
2013年回老家過完年后,陳直去了汕頭打工,之后在汕頭待了4年左右。在這期間他找過很多不同的工作,通常一個工作只做幾個月。“主要是因為我口吃、不合群,干久了容易遭到孤立。”他租了個房子,房租兩三百塊錢一個月。不工作的時候,他就讀書。
陳直回憶,大概在那段時期,也就是從2014-2015年開始,他非常希望可以寫出哲學論文,并通過發表論文的方式獲得一些認可。但他一直都沒能寫出來一篇像樣的論文,“我的哲學水平不夠讓我寫出來。”
由于總是寫不出來,陳直開始感到非常絕望,尤其是在已經讀了那么多年的哲學書后,卻什么結果或成果都沒有獲得,他打算放棄了。
2018年到2020年期間,陳直輾轉江蘇無錫、廣東深圳打工。那3年,他幾乎沒有讀過任何純粹哲學方面的書。
04
“我想活得更透徹些”
“為什么后來又重新讀回哲學了呢?”我問。
“還是不能滿足于就這樣過的境況吧。”陳直答。
到2021年的時候,陳直又想到了最開始閱讀與思考哲學時的憧憬;想到當時對理解的渴望,渴望獲得清晰、確定、必然、真理性的知識,而非模棱兩可的知識;渴望認識真正的自己;渴望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而十幾年過去,他感到這些目標并未完成,反而陷入更加被動、更加被他人決定的處境中。因此他決定,重新開始繼續閱讀與理解哲學。
“你為什么一定要去思考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呢?不去追問不就行了嗎?像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那樣。”我笑問。
“我需要弄清楚,主要是因為我想活得更透徹些。”他答。
這次的回歸,他開始主要專注于閱讀海德格爾,而不再如之前那樣泛泛讀各種哲學。
一次,陳直閱讀到了理查德·波爾特在1999年出版的《海德格爾導論》,發現這本書比較通俗易懂,而且其內容也不乏深度,因此從2021年4月開始翻譯這本書。
陳直告訴我,這本書在譯時他遇到了不少的困難。當時他在工廠上班,住在10人間的工廠宿舍,沒有桌子,只有那種供手機充電的USB插座插孔,他只能帶著電腦去附近的圖書館去翻譯。
“有些地方其實沒有充分理解就翻譯了,所以,那時被報道時,大家在網上看到的最初譯文錯漏百出。”他有些不好意思。這個譯本后來得到了大學哲學系教授的指導和修正,今年根據出版公司的要求,又進行了精校,譯本質量已經好了很多。他很期待,這部譯作可以盡快出版。
現在,他每天大約7點鐘起床,8點之前騎自行車到學校上班,午飯在學校食堂吃,下午5點下班。回家后,他會想方設法讓自己進入閱讀、寫作和翻譯的狀態。
陳直正在閱讀的書。
陳直和妻子2020年通過相親結婚。他曾經因為在某媒體坦誠說出“我也不清楚我和我妻子之間有沒有真正的感情”而受到指責。這次,他再次跟我解釋,他指的“真正的感情”是指理想中的愛情,“類似‘靈魂伴侶’的那種吧。”他說他和妻子之間并沒有什么矛盾,相處是很和諧的。“我如果真的像大家指責的那樣,對她不好,她也不會跟我來石家莊吧。”
陳直現在有一個兩歲的兒子,由他母親在老家帶著,夫妻二人在外專心打工掙錢。他也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父親和丈夫的壓力和責任。
跟學校簽的是3年合同,陳直希望能夠通過在專業的期刊上發表哲學論文來獲得學校的認可,從而可以續簽。但他也做好了其他準備,比如已經考了駕照,并注冊了外賣騎手,“如果不能繼續在這里干,以后也可以去開網約車或者送外賣。”
“那哲學還會接著讀嗎?”
“現在肯定讀,以后我也不知道。即便不讀哲學了,也應該讀點別的書。如果單純就是打工賺錢的話,我的個體本身就太缺乏價值了。”他笑著望著我,“你也可以理解為,讀書可以讓我暫時逃離現實。”
夏天的石家莊格外炎熱。
但陳直說他尤其喜歡夏季,“我個人的性格總是看起來比較消極,但是在夏天,我明顯感到我情緒的變化,感到季節對我的積極影響。在夏天,我能夠心情更好地生活與工作。”
在工作、讀書之余,他喜歡到這個公園散散步。
“炎熱的夏天意味著萬物的敞開。植物在夏天以最充分的方式展現自身,動物在夏天也是最具有活力的,而人本身,在夏天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來保暖,我們自身的身體(人之存在的具身性表現)能夠最為充分地展現出來。總之,整個世界在夏天充分地敞開。我厭惡掩蓋、遮蔽、不明朗、模糊。”后來,陳直通過微信給我發來這段頗具哲學意味的文字。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周涵維
監制:梁冰清? 編輯:杜娟
關鍵詞:
- “工廠里的海德格爾”離開了工廠2023-07-11
- 轉變態度?北約秘書長稱土耳其總統同意支持2023-07-11
- 誰是中藥材漲價的推手?2023-07-11
- 印尼一工廠上百人失控狂哭抽搐,警方:原因2023-07-11
- 滑翔機墜落致2死,景區曾稱是謠言,當地多2023-07-11
- 網民投訴滕王閣門票五花八門,南昌市政府:2023-07-11
- “復讀狂人”唐尚珺|面孔2023-07-11
- 國家煙草專賣局科技司原司長張虹被查2023-07-11
- 北京二季度高端住宅市場成交量穩步上升2023-07-11
- 兩項穩樓市金融政策適用期延長至明年底2023-07-11
- 兩部門延長金融支持房地產政策期限2023-07-11
- 6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止跌回升 建筑業和2023-07-11
- “穩地產”續力 “金融十六條”部分政策延2023-07-11
- 今日入伏!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12省2023-07-11
- 誘導超量點餐 外賣食品成餐飲浪費重災區2023-07-11
- 國航一京滬航班空中顛簸有乘客空姐被甩到艙2023-07-11
- 井岡山被投訴“幾百名野導游拉客叫客”,官2023-07-11
- 揭秘“無條件全額退保”廣告背后的黑色產業2023-07-11
- 網民投訴滕王閣門票五花八門,南昌市政府:2023-07-11
- 長三角網媒看安徽|用大別山精神點亮大灣村2023-07-11
- 授牌!石門壺瓶山成為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2023-07-11
- 西部鄉村振興論壇暨綠色產業發展大會將于72023-07-11
-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上冊進度計劃(小2023-07-11
- 云南少數民族民歌創作及表演人才培訓班開班2023-07-11
- 銀河證券:軍工板塊進入布局期,靜待東風再2023-07-11
- 中信證券:白酒行業總體將趨于分化 建議持2023-07-11
- 河北一縣紀委書記司機開車出事故?當地回應2023-07-11
- 入伏!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12省份極2023-07-11
- 暑期游泳人數激增!如何判斷泳池水質是否達2023-07-11
- 爺爺將剛滿月雙胞胎孫女扔街頭,警方:因家2023-07-11